闽剧大师郑奕奏的传奇故事

文字:龚小雪、 郑嘉洛
主播:雨涵
ISRC:CN-R20-22-00001
  
内容简介
在长乐营前街道马头村新马自然村尾部,有一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的古厝,经过两百多年岁月的沉淀,显得安详、宁静。它就是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郑奕奏的故居。
沿着悠悠石板巷道,步行至这座负山依水的故居前。青砖砌就的外墙,古朴的大门,颇具年代感的雕花檐壁,时空的交错感油然而生。 
据《马头郑氏族谱》记载,这座古厝为郑昌煌所建,此人“秉性正直,蒙恩钦赐粟帛银牌顶戴,旌奖二次。为族长数年,阖族敬焉”。郑奕奏为郑昌煌六世孙,1903年出生在这座宅子里,并度过了一小段幸福的童年时光。
世事无常,6岁时,郑奕奏母亲病故,他便随父亲郑克珠到福州谋生。父亲工作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家薪炭店,为贴补家用,年方8岁的郑奕奏挑起扁担,替这家店搬运柴把,把柴把从小桥道头的船上挑到店里。由于他年纪小,手脚勤快,大伙都昵称他“柴把奏”。
运柴把的船只往往不能准时靠岸,郑奕奏只能挑着扁担在渡口等候。寂寞无聊时,他便放开嗓子,唱起当时福州街头流行的《一枝花》《撑船歌》等民间小调。歌声被偶到渡口散步的儒林班“善传奇”老板张吓渠听到,他认定郑奕奏是一个好苗子,决定买下他到戏班学艺。其父被生活所迫,只好答应。于是年仅11岁的郑奕奏入“善传奇”。
张吓渠看重郑奕奏的天赋,为他延请名师精心指导。数年的刻苦钻研,郑奕奏创造出独特的唱腔风格,总结出“素、净、休”与“快、紧、收”六字舞台表演艺术经验,形成“郑派艺术”,被尊为闽剧“四大名旦”之首,与京剧演艺大师梅兰芳同负盛名,不过两人虽南北齐名,却一直未曾谋面。
直到1954年,郑奕奏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,与梅兰芳终得会面。两人一见面便相谈甚欢,席间郑奕奏还乘兴用福州话演唱了《茉莉花》小调,同时赠送了自己的一张小照作为纪念。梅兰芳抑不住内心激动在照片上题诗回赠:“南北艺人感同深,留得芳名共到今。见晚如逢新手足,就将肝胆照知心。”
“北梅南郑”终聚首,一时也成为美谈。只是此时的他早已退出舞台,将重心转到了培养新人上。38岁那年,正是他演艺事业的巅峰时刻,因多年的劳累,他第二次倒嗓。这一次,他没有19岁那年倒嗓的幸运,最终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舞台,从此开启了长达五十载的授徒传艺生涯。“闽剧皇后”胡奇明曾拜他为师,此外他还培养了林超平、詹剑峰、黄可卿等一大批闽剧名角,真可谓是:桃李闽中多秾茂,生徒海外皆亲灸。
1993年7月1日,郑奕奏这位闽剧泰斗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。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,修复提升他的故居,并在村里修建了一座纪念馆。馆内墙壁上挂着他的多幅剧照,有清丽可人的小家碧玉,贤淑丽质的名门闺秀,敢于冲破封建制度藩篱的新时代女性,虽沦落风尘却自强自立的坚贞少女……这些扮相俊美的舞台形象栩栩如生,一颦一笑,一嗔一怒,仿佛有唱词和着音韵从画面流泻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