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于山野闻名天下的明教堂

文字:龚小雪
主播:陈圆
ISRC:CN-R20-22-00008
  
内容简介
位于文岭镇阜山村的姚坑自然村风景秀丽,学风浓郁。古时,这里有一处著名的书院——明教堂。
“明教堂”意为“释明教化之学堂”,历史悠久,距今已一千多年。据状元陈文龙撰写的《明教堂元台碑文》中记载,明教堂建于北宋皇祐二年(1050)由里人方子安所创。南宋绍兴三年(1133),进士出身,历任平阳县令、江西安抚使、参议大夫的姚坑始祖姚能举重建明教堂,并“拓而张之”。学堂竣工之后,当时长乐县令吴仲举应姚能举之邀,亲自撰写匾号“明教堂”。姚能举还撰写了一篇《明教堂序》,阐明自己捐出俸金重建学堂的缘由,并对明教堂教化育人寄予了厚望。
南宋庆元三年(1197),曾就读于明教堂、官至南宋兵部尚书的里人林采将明教堂迁至现址,也撰写了一份《明教堂序》,文中描述了明教堂周边美景,阐述将明教堂迁址的缘由等。
如今,姚能举和林采的《明教堂序》均悬挂于明教堂厅内,两人文章风格迥异,各有千秋,但都充满了情感,即使今天读来,仍倍感亲切。
明教堂先后出了姚颖、姚勉、陈文龙三位状元。姚颖为姚能举之孙,南宋孝宗皇帝驸马,为人谨厚,才华出众,可惜患病不治,英年早逝,卒年33岁。
姚勉为姚能举七世孙,比陈文龙年长3岁,两人一起就读于明教堂。姚勉24岁时高中状元,可谓青年得意。然而三人中最为人广知的当属著名的抗元英雄、被林则徐誉为与文天祥“隆名并峙”的陈文龙。
陈文龙(1232-1276),初名子龙,生于兴化(今莆田),9岁时随贩布为生的父亲访亲至长乐后山(今阜山村),过继给祖上从莆田迁居而来的同宗陈士伟,后就读于姚坑明教堂。经过多年寒窗苦读,陈文龙于宋度宗咸淳四年(1268)中状元,时年36岁。宋度宗还亲自为他赐名文龙。
四年后,咸淳八年(1272)春,陈文龙回乡省亲祭祖。当他来到他曾经读书的明教堂时,止不住内心的激动,欣然提笔写下《明教堂元台碑文》《明教堂赞》和《元台碑铭》,并书写“读书处”三字于匾额,悬于明教堂内。
同时他还立了元台碑,因“元”字上方有三个圆点,故又称“三元台”碑。“三元”即三个状元,意为明教堂培养出姚颖、姚勉、陈文龙三位状元。此碑至今尚存,虽历经几百年的光阴,仍如当初模样,笔力苍劲,一如陈文龙令人钦佩的气节。
咸淳十年(1274)九月,由于对南宋王朝面对蒙古大军不断进犯所表现出的软弱深感失望,陈文龙辞官归乡。回到长乐的他亲眼目睹家乡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,决定造福桑梓。于是,他带领家乡人民筑田砌塘,疏旧港,挖新港,最终修成了长乐著名水利工程“陈塘港”。沿河一百八十余村,十多万亩田园,皆受其利。
彼时,南宋王朝风雨飘摇。宋景炎元年(1276)五月,陈文龙被逃到福州的南宋小朝廷重新委以重任。不多久,元军入闽,长驱直下,宋端宗由海路南逃泉州,再转广东潮州。陈文龙奉命至其出生地兴化镇守,他在兴化城头高树“身为宋臣”“死为宋鬼”两面大旗,激励士气,屡创强敌,坚守孤城数月。期间,建宁、泉州、福州等地守将纷纷投降。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陈文龙,均被其焚书斩杀。然南宋王朝大势已去,陈文龙也无力扭转战局,最终兴化城破。
1276年12月29日除夕夜,陈文龙被押到福州,元军抓了他的家人来到军营,想招降他,可不管元军如何逼迫,他都没有屈服。元军只好将他戴上镣铐,从海路押送至杭州。
自兴化兵败后,陈文龙开始绝食,到杭州后,他被羁押在杭州西湖太学附近。或许是对兴化城破的深深自责,又或许是对于南宋王朝灭亡后的悲愤,他以崇高的气节,在拜谒岳飞庙时,选择吞香灰自尽,以身殉国,时年46岁……
陈文龙死后,宋端宗诏赠他为太师,谥忠肃,赐庙号“昭忠”,与岳飞、于谦并称“西湖三忠肃”。
陈文龙忠贞爱国的事迹至今在民间传唱,后世王朝对他都给予充分肯定。明朝时,诏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、水部尚书;清乾隆时,加封他为镇海王。福州人更是亲切地称呼他为“尚书公”。
自宋而清,明教堂培养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,除了上述的三位状元以外,还有十三位进士,其中有林采之子林得中、侄林亚文,其余进士多为姚能举后人。
明教堂虽地处山野,却因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。